赵蔚说,“教育者,是生命的陪伴者,每一天的教育行为都要是有情感的、有眼神的、有温度的。我们和孩子像朋友一样沟通,达成共识,产生共鸣,一起成长。”她表示,启行营地的愿景是营造一个成熟的营地教育系统,一个安全而有助于提高社交能力的环境。
启行营地教育创始人、中国营地教育联盟主席 赵蔚
营地教育在发达国家开展得比较早,在部分国家,营地教育已被正式纳入教育体系。美国约有1.5万个营地,年有逾1000万美国儿童和青少年、100万成年人参加营地活动。俄罗斯是拥有全世界营地数量最多的国家,营地达55000个,75%的学生都会参加营地教育。
在我国,营地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营地教育:“没有围墙的学校”
在启行营地教育创始人赵蔚的眼里,“没有围墙”很好地呈现出营地的开放环境与氛围,打破了学校固有的场所概念却没有脱离教育本质,是对营地教育形态的概括。启行把“没有围墙的学校,没有边界的教育”作为教育理念。
与学校正常教学内容相比,营地教育更多的注重人品行的培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营地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赵蔚把营地教育看作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补充,二者如同主食与辅食的关系。
“辅食的量虽少,但补充了很多身体需要的营养,作用是巨大的。”
“没有围墙的学校”是对营地教育形态非常好的概括,“没有围墙”打破了学校固有场所的局限性,体现了营地开放的环境和氛围,“学校”又没有脱离教育的本质。
不过比起书本上的知识,营地教育更多的是对人品性的培养,营地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知识无界、学习亦无边,将理论运营于实践,实践创新理论,这就是营地教育的意义所在。

营地教育建造摆渡人生的桨橹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国外的营地教育已相对完善,特别是在起源地美国,营地教育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给在传统教育中挣扎的孩子提供了新的方向。
包括美国前总统福特在内的很多人都怀念、感激“小木屋”的岁月。“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如果没有童子军精神,我不会成为一名好运动员,不可能成为一名好的海军军官,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好的参议员,更不可能成为一名随时都能做好一切准备的总统。”
赵蔚多次到访欧美国家,亲身体验欧美的营地教育,明白了这样的教育为何成为了学员们一生难忘的记忆。她发现,营地教育可以让孩子们亲近户外,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学会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增强体质,激发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一群孩子们一起做共同一件事,每一个孩子都是缺一不可的,在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升自信心与自我管理能力。”
“营地教育是一种体验式教育。”赵蔚说。相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营地教育以跨学科理论和实践为依据,以户外团队生活为主要形式,提供融合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的创意课程,鼓励、引导营员探索自己、发现潜能,培养共处、共赢所需的意识与能力。

长期的教育研究发现,对孩子未来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中,情商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情商包括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
营地教育除了在学生创新力、责任感、知识普及、劳动技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之外,在发展社交技能、与其他人积极互动方面也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实验环境。
赵蔚视营地教育为传统教育的补充,允许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发挥、成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启行营地让孩子们在营地活动中被鼓励尽量多的去体验、尝试,并在游戏中获得乐趣和掌握技能,养成一些受益终生习惯。
因此,启行营地的愿景是营造一个成熟的营地教育系统,一个安全而有助于提高社交能力的环境。
当孩子们从营地回到家中,他们会和父母分享在营地活动中结交新朋友的过程,从陌生到初步了解再到慢慢熟悉,最后成为朋友,这一过程往往是孩子们最难忘的经历之一;他们会兴奋地谈论过去几周的各种冒险和体验。
正如迪士尼CEO Michael.Eisner所言,童年经历铸就了我克服苦难的利器,也建造了摆渡人生的桨橹,夏令营本身就是一种利器,它丰富的内涵让我在漫长的一生中不断悟出更深的道理。

营地教育是传统课堂的补充
2018年中国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656.42万人,比去年上涨1.22%;K12教育阶段在校人数共1.74亿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受教育人口数量持续增加,一方面成为国家现代化人才建设的基石,一方面也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布局提出挑战。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家长教育观念变化,孩子的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我国家长关注的方面,如兴趣培养和身心健康等。中国的学生与家长也逐渐把眼光投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的新型教育模式。
其中以“体验式学习”为核心思想、以游学及营地为内容的教育产品服务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青睐。
基于这些,赵蔚坚信,营地教育行业拥有广阔的市场挖掘空间。
而且,2012年之前,赵蔚在基金会中做了4年的教育相关研究,关注孩子的成长,发现孩子除了会学习、会考试,不会做其他事情了。
她反思大家过多关注间接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直接体验。通过营地等教育形式使学生学会倾听、理解与交流,学会妥协、选择、控制、展示与合作是势在必行的。
正如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所言,户外教育是营地教育很重要的一种形式,能够通过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使学生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及心灵的全面成长。营地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体验、激发,它是对传统课堂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补充。
从2012年开始,启行开始尝试通过营地教育帮助孩子来建立非认知能力的学习。

“2014年,我们在营地研发中心做了一次研讨会,十几个国家的教育者参与其中。国内参与的老师、校长被国外营地教育震撼到了,大家一致认为我们也需要这样一种教育模式赋能孩子,并决定为促进其发展而形成一个组织。”赵蔚介绍2015年中国教育营地大会召开的背后故事。
赵蔚说,为期8天的首届中国营地教育大会深入探讨如何规范发展中国的营地教育行业以及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如何通过营地教育助力中国青少年成长发展等问题,大会分享了几十个国家营地教育的实践、学术研究成果,对营地教育从业者进行了为期3天的专业培训。
“营地教育在美国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俄罗斯在营地教育领域发展得十分成熟,学生参与程度高。”我国国内营地教育发展处在相对早期阶段,学生参与人数占比较低。目前国内拥有各类营地1500个左右,每年参与营地教育的学生在20万左右。
为了通过营地教育行业学术研究、行业人才培养、搭建国际营地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推动我国营地教育的发展,助力中国青少年个人能力的成长与发展,启行营地教育牵头,联合北京航海中心、世纪明德、UWC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分校)、万科教育营地、新东方国际游学等十余家机构成立了中国营地教育联盟。
但赵蔚明白,由于中国的历史发展、社会民生、文化传统、教育理念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别,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自身特色,无法通过简单的照抄和复制将泛游学与营地教育很好地引入国内市场。
“启行始终把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泛游学与营地教育行业发展路径,研发适合中国学生的产品服务模式,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定义中国的营地教育。”赵蔚坦承启行学习世界营地教育发展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同时打破固有思想的守旧与束缚,把西方服务3个月“小木屋”变成了可以服务全年的教育,服务对象包括孩子与成人。同时,营地的建设与周围环境共融,富有美感,让教育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发生。

思想没有边界,教育没有“围墙”
启行的营地均有艺术空间、剧场、海洋工坊、博物馆等。“学生在剧场里上各种课,剧场逐渐让孩子逐渐熟悉,在心里默认为他的主场。孩子敢于去演讲,表现自我。”在赵蔚眼里,启行就是想给孩子创造这样的机会与场景。
“营地空间建设、课程完善等不断聚合,形成一个营地生态圈。”赵蔚说,在这个聚合过程中形成一套互通的营地教育体系。
体系的底层通过自然、人文、艺术等大量活动课程,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力。
孩子亲身参与其中,在多次活动中将沟通、合作、创新等思维逐渐内化于心,而不是通过背诵等进行被动式的记忆。孩子回到学校、家庭,逐步学会沟通与解决问题。“启行的工作人员与合作伙伴同样要参与营地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与学习模型,共同完成与感受营地学习旅程的每个课程活动,更好得服务学生与家长。”
“因为孩子的成长具有不确定性,多种多样又不可量化。”赵蔚介绍说,工作人员要基于亲生体验,以学生视觉对课程内容等进行详细拆分,然后给予有效的建议。“个体千差万别,孩子的自信、能力、思维、品格等都是慢慢建立起来的,标准要多样化。”
诚然,赵蔚深深明白,教育的“门槛”很高。“国内营地教育发展进入‘生长期’,但大浪淘沙,几年后必然要进入一个有序的发展状态,其安全保障、管理流程、精细化程度、课程研发、专业人员的配置,以及对孩子能力培养的跟踪、评估等将不断完善,家长、社会也普遍有了正确的认知与判断力。”
基于这些视角,赵蔚带领团队思索启行营地的教育项目,她们始于营地,不至于营地,演变成一个大的营地概念,思考着未来教育的发展,向形成一个“友好型的空间”的方向努力。
赵蔚邀请专家成立专家委员会,到多国实地调研,形成研究报告。每每开始一个新的营地项目之前,要经过层层论证,要在全球范围内找到相应的对标项目,逐步细化定位与操作步骤。
“一直以来,我都是对孩子充满喜爱。教育者,是生命的陪伴者,每一天的教育行为都要是有情感的、有眼神的、有温度的。我们和孩子像朋友一样沟通,达成共识,产生共鸣,一起成长。”赵蔚眼神中流露温暖,“社会的发展成什么样子,现在的孩子以后要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启行践行着用爱做教育的情怀,赵蔚和团队成员夜以继日,亲自干活,参与营地建设。“我们参与营地教育的每一部分,都成为一位热爱孩子、喜欢孩子的人,在各自位置上做到最好。”
“营地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一部分,它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补充。无论什么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家长要不断学习、迭代。”赵蔚希望家长们也在启行参加更多的家长课程,为孩子发展提供有序的、连贯的成长环境。